●食管癌
一、高危对象:
年龄>40岁,并符合下列任1项危险因素者:
1、来自我国食管癌高发区(我国食管癌最密集区域位于河北、河南、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南侧,尤以磁县为著,在秦岭、大别山、川北、阆、粤、苏北、新疆等地也有相对集中的高发区);
2、有上消化道症状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反酸、进食不适等症状;
3、有食管癌家族史;
4、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;
5、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烟、重度饮酒、超重、喜食烫食、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;
6、患有胃食管反流病(GERD);
7、有人乳头瘤病毒(HPV)感染。
二、筛查建议食管癌高危人群:
1、普通内镜检查,每两年1次;
2、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度异型增生,每年1次内镜检查;
3、内镜检查病理提示中度异型增生,每半年1次内镜检查。
三、预防建议
1、不吸烟或戒烟;
2、少量饮酒或不饮酒;
3、合理饮食,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;
4、增强运动,保持健康体重:
5、不食用烫食或饮用烫水。
●胃癌
一、高危对象:
有下述情况之一者,均系高危对象;
1、60岁以上;
2、中度及重度萎缩性胃炎;
3、慢性胃溃疡;
4、胃息肉;
5、胃黏膜巨大皱褶征;
6、良性疾病术后残胃;
7、胃癌术后残胃(术后6~12个月);
8、幽门螺杆菌感染者;
9、明确胃痛或食管痛家族史;
10、恶性贫血;
11、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FAP)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(HNPCC)家族史。
二、筛查建议
年龄>40岁有腹痛、腹胀、反酸、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,并有慢性胃炎、胃黏膜肠上皮化生、胃息肉、残胃、胃巨大皱褶征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,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。
三、预防建议
1、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,不暴饮暴食;
2、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;
3、减少食用生冷、辛辣、过热、过硬的食物及熏制、腌制等高盐食物;
4、戒烟;
5、少喝或不喝烈性酒;
6、放松心情,合理减压。
●大肠癌
一、高危对象
1、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;
2、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(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:大便习惯改变(便秘、腹泻等);大便形状改变(大便变细);大便性质改变(便血、黏液便等);腹部固定部位疼痛)的人群;
3、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;
4、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;
5、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;
6、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;
7、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(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FAP)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(HNPCC))患者的直系亲属,年龄超过20岁。
二、筛查建议
1、符合1~5的“一般人群”筛查:
(1)大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,无论男女,每年1次大便隐血(FOBT)检测每10年1次肠镜检查,直到75岁;
(2)76~85岁,体健者、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,可继续维持筛查;(3)85岁以上,不推荐继续筛查。
2、符合“有大肠癌家族史”直系亲属筛查:
(1)1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(发病年龄小于60岁)、2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(任意发病年龄),40岁开始(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10岁开始)筛查,每年1次FOBT检查,每5年1次肠镜检查
(2)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(仅1位,且发病年龄高于60岁):40岁开始筛查,每年1次FOBT检测,每十年一次肠镜检查。
3、符合7的“遗传性大肠癌”家族成员筛查:对FAP和HNPCC患者家族成员,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,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。
(1)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 20岁以后,每1~2年进行 1次肠镜检查;(2)基因突变检测阴性者,按照一般人群进行筛查。
4、关于筛查方法推荐:
(1)FOBT 检测+问卷调查是筛查主要手段,证据充分;
(2)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筛查准确度,价格较为昂贵;(3)有条件者,可联合粪便和血液方法进行筛查。
三、预防建议
1、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,坚持体育锻炼,避免肥胖;
2、健康膳食,增加粗纤维、新鲜水果摄入,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;
3、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,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,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,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;
4、戒烟,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