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镜、肠镜检查的普及,使得胃肠道息肉能够及早被发现。发现息肉后患者最为关注的是:我长的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的?会不会发生癌变?
在病理检查拍板定性之前,有一些指标对于判定胃肠息肉良恶性很有帮助,它们是:
息肉的大小:以最大直径计,一般直径越大,恶性可能性越大。小于1厘米的,癌变率约1.3%;1-2厘米的为10%,大于2厘米的高达50%。
息肉部位:食管息肉癌变率甚低。而肠息肉,位置越低(接近肛门)的,如直肠息肉癌变率较高。
息肉数目:单个息肉癌变机会相对少些,3个以上者癌变机会大些。
息肉外观形态:一般来说,外形不规则,色泽黄白,表面粗糙不平甚至呈结节状,质地软硬,易出血者恶变可能性较大。而后两项尤为重要,反之,形态规整,表面光滑与正常黏膜相似,质软者,恶变可能性较小。
患者年龄:不同类型的息肉好发于不同年龄,但更多见于中老年。胃息肉的发病年龄多在50-60岁间。而大肠息肉70岁为高发年龄。老年人息肉癌变可能性大与致癌物刺激年限久、老人机体免疫机制弱有关。
息肉增长速度:从先后两次镜检可知,一般来说,短期(1-3个月)息肉体积迅速增大,外观平坦,光滑变成高低不平,粗糙,易出血,应高度怀疑癌变。
息肉表面:息肉表面可以是光滑的,也或有细砂颗粒,粗颗粒,或有大小不等的小结节等,后两种情况应特别注意。
遗传因素:某些息肉病变有遗传性,如家族性结肠腺瘤息肉病,幼年结肠息肉病等几乎不同程度的会癌变。以上各点只是作为是否有恶变的参考,而一槌定音,拍板定案的则非靠病理报告不可。
上一条:什么是无痛内镜